引领时尚中国 圆梦万千学子
2014-11-07 15:44:16 来源:中国影响力 浏览:3720 打印
    
——专访北京服装学院

 

        导读:建校50余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建立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服装教学体系。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拥有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本科专业和4个双学位专业点。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不乏东方文化的珍品。

       学校紧密结合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优秀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出色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非比赛用服装的设计;国庆60周年36个游行方阵和志愿者服装设计;神七、神九、神十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设计;两代学位服、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颁奖礼仪服装等的设计研发工作。与国内三所一流艺术院校共同组建并培育“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中心”,旨在探索并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民族艺术的传承。

       学校坚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获奖成绩斐然:艺术设计类、服装设计类、理工文体类学生多次获国内外顶尖赛事金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前列。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0%、95%以上。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万余名,其中许多已成为纺织服装和文化创意行业的领军人物。

       在首都北京朝阳区樱花东街甲2号,有一所中国唯一以服装命名的高校。她织造了中国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许多学子通过这所学校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服装设计和服装艺术的殿堂。她的名气响彻中国,她就是——北京服装学院。

       适逢第29个教师节来临的一个深秋的上午,我们应约来到了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北服)。

踏进校园,巨大的标语“美丽中国,北服织造”矗立在教学大楼的前方;大楼上的巨幅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提醒报到的新生——实现梦想就从现在开始。在学院党委宣传部席部长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学院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中间,通过我们的镜头记录了他们兢兢业业、开拓创新的教学思想和艺术成就。

       在学院的中山装广场,我们有幸见到了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两位领导,访问就从这里开始。 
  
       记者:朱书记您好。我们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今年困扰高校和应届大学生的一个话题仍然是就业,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在这种形势下,北京服装学院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您们是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的?

       朱光好(党委副书记):您好。学生就业问题应从两个层面上来看,一是企业提供的岗位和社会需求的角度。从今年中国整体宏观的形势和外贸形势的影响来看,应该说对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会产生一些影响;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要看大学所培养的学生能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不仅要靠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现在的大学教育,在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如何与企业紧密合作,在大学期间给学生提供更多与企业接触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社会,为其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今年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国家整个层面来说,也提倡创业。

       北京服装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服装学院是艺工融合的院校,除了按国家要求培养人才以外,还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学校利用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这个平台,给今年应届大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到两年的平台资助,也就是在创新园里给他提供一个单独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实现跨团队、跨专业的合作。比如高级服装和饰品设计,还有影视服装、箱包鞋帽设计等,这些都是跨专业的。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

       另外,在日常的教育中,就像您们在学校看到的咖啡书屋,这都是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创业的范例。我们以后还要成立一个学生创意创新中心,而这种创意创新中心不仅仅是勤工助学的场所,还鼓励学生们进行跨专业的团队合作,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整个过程,我们会请指导老师、企业的专业设计师为他们做指导。

       据统计,今年北服的就业率是95.9%。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把纺织服装和文化创业产业的企业直接请到学校来,让学生展示服装,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让企业直接和学生接触,形成企业和学生的对接,这是北服教学很有特色的一点;二是通过新媒体搭建学生与社会、与企业的接触平台;三是加强对

       学生的教育,做好职业规划。要让学生清楚今后准备做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预期;四是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进行实践锻炼。

       记者:时下已经迎来新生入学,校园也增添了不少活力,今年北服招生情况如何?新一届学生到来,您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朱光好(党委副书记):今年北服的整体招生情况非常好,共录取了1527名本科新生,包括艺术类考生658人,理工、文史类考生848人。其中艺术类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理工、文史类第一志愿录取率为89.26%。我们也完成了新生入校的工作,现在新生已经在北校区开始新的生活,相信他们选择北京服装学院,通过几年学习,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新入学的同学,在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感染下,努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记者:请问贾院长,作为我国唯一以服装命名的高校,我们看到北服很多学生作品在国际上都深受赞誉,那么北服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理念是什么?

       贾荣林(副院长):北京服装学院以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打造纺织服装强国为己任。多年来,围绕着创新、融合、开放,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学生参加大赛,学校都做了积极探索:一方面,北服与国际上进行开放办学合作,同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合作,把先进的理念引进课堂;另一方面,我们也与社会、行业紧密地结合,把行业一线的流行趋势、市场的需求向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始终站在市场和设计理念的最前沿。

       同时,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和老师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和国际大赛。例如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汉帛杯”大赛,是我们国内举办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级时装大赛。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常常是刘元风校长亲自指导。此外,本校资深的教授和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几乎囊括了大赛近几届的大奖,形成教学实践的保障体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既把时尚、设计、文化传授给学生,同时还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理念带给学生。

       另外,我们北服有非常优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这本身就是一个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地。所以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合,学生就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记者:我们知道北京服装学院一直提倡创新教学,北服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贾荣林(副院长):我觉得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到教学实践,再到毕业设计方面,注重全过程的培养。招生的时候就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把优秀的生源吸引进来。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明晰和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和运作模式,发挥自身的学科结构和学术基础的优势,把建立科学、艺术与时尚融合的创新教学体系作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全新的高度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在资源配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研发机制、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特色化的调整。在基础上,增大交叉学科和专业比重,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完善创新基地的设施和空间,开拓产学研用结合的渠道。在教学上,把握创造性是科学、艺术、时尚的共通特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参与设计实践和市场需求的能力。这样,紧紧扣住了构建创新教育平台的目标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建立起鲜活的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学术积累,赋予了学校引领时尚的重任。这几年,北服通过艺术与科学、时尚的融合,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厚的基础、设计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基准,为特色办学、创新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教学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服师生在纺织服装、材料研发、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数字媒体、平面设计等领域成绩突出,其中既有赢得广泛赞誉的北京奥运会系列服装设计,也有为中国人争得豪气的神七、神九、神十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的设计。这些不仅反映了教师在科学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创新的印迹,而且向社会展示了我校的专业实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目前,学校围绕着高性能多功能纺织材料研究、人体工效学与航天服饰研究、民族文化与时尚相结合的理论与设计研究、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需求的研究、数字与交互媒体艺术研究、中外纺织服装经济与管理研究六个方面为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纺织服装院校而努力。

       围绕这样的体系,运用跨学科交叉的优势、行业特色的优势,让学生一进校就能知道该如何学习,如何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创新园,我们巧遇正在指导学生的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的楚艳老师。我们对她进行了采访。

       记者:楚老师您好,打扰您了。我们是《中国影响力》杂志社的记者,听说您在国际国内获得过许多大奖,2012年还荣获了“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服装高校获得该项奖的第一位教师。作为优秀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的过程里,您有着怎样的感触?

       楚艳:我是1993年考入服装学院的,然后留校任教,至今有20年了,可以说是见证了北京服装学院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蓬勃发展的历程。到现在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院校,作为北服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从一个学生,被师长们精心地栽培,到今天成为一名教师,承担起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触非常多。

       随着北京服装学院的成长我也一天天成长起来,不仅在教师生涯上逐渐成熟完善,同时作为一个职业的服装设计师也在从学习到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

       早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不像今天这么强大,那时候相对来说老师、学生都是很少的。那时中国服装设计这个行业本身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国内外其它著名高校毕业的学生,也调进来一些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成就的人来当教师参与教学。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出现了越来越多职业设计师,他们有着更多的实践经验。比如我本人就有自己的服装品牌,在我们学校也有很多老师在做自己的品牌,教学中学生们的激情和灵感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而我们在职场上的品牌运作实战经验,也可以很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教学相长,这是一种不完全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

       记者: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您做了哪些教学尝试?
楚艳:时尚行业发展到现在,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在教学当中也会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从实战经验上教他们如何认清自己未来在岗位中的职责,如何去适应所在的岗位,如何去强化团队精神,以便他们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到这一行业,更好地运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

       从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北京服装学院近几年也非常重视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今天的科研项目更大力度地投入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文化理念、工艺技能研究等方面,我们既要把古老的文化进行传承,又要结合现在的时尚创新,这也是我作为教师在自己的设计、科研作品当中进行探索的一个方向,启发学生们去创造有更多中国之美的作品。

       在服装学院的学生创作室,我们巧遇国内知名模特刘旭,她高挑的身材和独特的形体,确实不失一个职业模特的水准。

       记者:作为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你已经在国际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学校的?

       刘旭:从2008年比赛结束回家,来大学学习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梦想,我在2010年偶然接触到北京服装学院,于是就想报考北服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进入北服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我喜欢的院校。因为对于现在中国的教育或者学校而言,没有哪里有这么好的环境,让我发展个人的特长,我要感谢北服给了我这个平台。我在参加国外时装周的时候,学校给我很大支持,所以很多国际国内知名的杂志找我拍摄时装照时,我都在名字前自豪地写上“北京服装学院”,因为我是“北服人”。

       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楼层,在同类高校中是无与伦比的。我参观过很多国外的大学,他们的氛围也很棒,但与之相比,我们的缝纫机和照片墙更有特色。面临毕业,我会有些依依不舍。因为学校对我的教育、对我个人的身心发展、还有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规划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大学四年,我过得很充实,因为我有国外的比赛经验,更有丰富的校园生活,不像别的模特就只是模特,我还有我深爱的学校——北京服装学院。

       最后,我们见到了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大四在读的何嘉斌同学,一个大二就开始创业的阳光大男孩。我们步入了学院专门为他提供的工作室。

       记者:何嘉斌你好。听说你在大二就开始创业,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作为学生,创业会对你的学业有影响吗?学校对学生创业是什么态度?

       何嘉斌:我认为学生创业是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我们是服装学院,所以理论学习必须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学校非常支持创业,现在我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是学校创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工作室团队由来自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四名同学组成,主要从事平面设计的业务,为一些企业做VI设计、书籍排版、印刷之类。我之前为一个独立电影导演设计过他的电影海报,还为北京创意文化节设计过一套“北京精神”的作品,这个作品获得了北京市颁发的金奖。

       学校鼓励我们建立工作室,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设计市场的需求,使大家更好地就业。

       采访临近结束,我们还在席部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这是一个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作为目前国内最好的服装专业博物馆之一,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珍品,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等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现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前景广阔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育人基地和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离别学院,席部长告诉我们,北京服装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首都服装业人才培养中心、服装科技研发中心、服饰文化传播中心”。朱副书记和贾副院长代表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祝全国的教师节日快乐,同时也借此向全社会郑重承诺,北京服装学院一定会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

       我们也祝愿北京服装学院越办越好,希望他们能带来更多的惊喜,早日实现他们的“北服梦”、“中国梦”。
 
责任编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