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高德康
2014-11-01 06:12:52 来源: 浏览:8000 打印
    

全国劳动模范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德康
 
 从乡村迈向世界的高德康
高美真

 
 
【高德康】
       1952年生,江苏常熟人,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现任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全国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志愿者特别贡献奖、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农村新闻人物、保护母亲河行动特别贡献奖、中国慈善家、中国羽绒服专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球华商领袖等数十项殊荣。
 
 
【人生感悟】
            促进自身成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选择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为伴。
 
                                                         ——高德康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台锈迹斑斑的缝纫机。这两件至今还保存在波司登历史陈列馆里的物品,见证了三十年前江苏省常熟县白茆公社山泾村二大队的一个年轻人艰辛创业的历程。
    当年的那个年轻人叫高德康,现在担任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正是他,带领着当年仅有11个人的作坊式缝纫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缔造了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族品牌——波司登!
第一次来到大上海
  “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高德康才14岁,刚上初中一年级。像所有的学生一样,他也不能再安心读书了,被要求和大家一起,到上海搞串联。
到大上海去搞串联,对于少不更事的高德康来说,真是太有吸引力了!
在他的脑海里,上海是一个高楼大厦耸立的繁华世界,比他生活的白茆公社,比他难得一去的常熟县城,不知要大多少倍!
他们排着队伍,扛着红旗,唱着歌曲,从常熟徒步出发了。
时值秋冬季节,小时候营养不良所造成的矮个头,再加上背着厚厚的棉被,14岁的高德康被完全淹没在串联大军中。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行军,他终于来到了上海。
上海真大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比肩接踵的来往行人,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小德康忽然觉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了。顿时,满眼的新奇和满心的欢喜,全然取代了一路的辛苦和劳累,也取代了那懵懵懂懂的串联热情。
少年高德康万万没想到,平生第一次吃了那么多苦头赶到的大上海,竟是自己一生事业的起点!
创业的资本
  1972年,中学毕业后的高德康开始跟父亲学做裁缝。平常人3年出师,而高德康一年后就开始接活单干了。
1976年,高德康带领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谁也未料到,这个稍显寒酸的缝纫组却承载了高德康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缝纫组最初的业务是来料加工。所谓来料加工,就是使用别人厂家的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挣人家的手工费。
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尽管没有品牌,但是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高德康拿到了来自上海的来料加工订单。然而这家上海企业一开始就为难高德康,把最难的活儿交给了他: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和盘各种花钮。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考试,考试合格了,人家才给你活做;不就是难一点吗?越是难的东西,我就越要当作一门新的技艺去学习,等完成了,也学会了,你也就知道我的能耐了!”高德康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衣服加工好了,但如何送到厂家手里呢?这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从常熟到上海,往返路程有两百多公里。为了不丢掉这笔订单,高德康决定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去送货。每天天还未亮,高德康已在那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狂奔”上海。去时带上加工好的一百多公斤重的服装,回来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一天来回十五个多小时。渴了,他就喝口凉水;饿了,他就啃口干粮。无论刮风下雨,高德康总是当天去当天赶回村里,因为他心里明白,村里11个兄弟正在等米下锅。
让高德康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是,他在上海经受的屈辱。有一次,当他拿着扁担、背着货包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时,车上的城里人闻着高德康一身汗味,便把他推了下来。那次,高德康不但扭伤了腰,而且还被辱骂为“乡巴佬”。
做羽绒服加速企业发展
  创业条件有了好转后,高德康为自己买了辆摩托车。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后,他更加“疯狂”了,每天往返常熟和上海两地的频率更高了,最多时一天跑三个来回。就这样年复一年,高德康在5年时间里报废了6辆摩托车。终于,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法国“标致”小货车,高德康的小作坊也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
1984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他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如当时的羽绒服颜色古板、款式单一、面料粗糙、板型臃肿。他想改变这种现状,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只好把这些想法都埋藏在心底,一门心思地利用加工的机会扎实基础工作。
诚实守信,产品质量又过硬,上海的企业对高德康开始刮目相看,订单数量不断增加。5年合作后,高德康这根旁枝竟然压过了主干,80个人的工厂能完成其他企业240个人的活;与此同时,上海天工服装厂也找上门来,高德康以每年2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更名为“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1991年,时装厂赢利1100万元,1993年赢利2500万元,并再次更名为“江苏康博集团公司”,高德康任董事长。
回忆起创业这段经历,高德康说:“说实在的,这样艰苦的创业经历,才是我们波司登的精神财富,对我个人而言,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段经历造就了我超乎一般人的耐力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韧劲,后来公司在发展阶段历经多次大的风浪,我们都挺过来了,靠的就是这股精神。”
潜心塑品牌,成就“领头雁”
1994年,高德康亮出了自己的“波司登”品牌。注册“波司登”的来由,高德康是这么解释的:原来加工的“秀士登”是美国“休斯顿”的谐音,从这里他就想到了美国另一个比较寒冷的城市——波士顿,那里有全球一流的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于是他用“波士顿”的谐音注册了“波司登”商标。波司登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洋气,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可能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将来自己的羽绒服能够走进美国这座城市。
1995年,高德康开始实施十多年前埋在心里的梦想——将当时羽绒服中的含绒量由60%-70%提高到90%,毛片含量由70%降到30%,羽绒服变得更轻更薄;同时注入时装元素,将羽绒服 “时尚化、休闲化、运动化”。当“面包服”变成“俏佳人”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波司登当年销售62万件,净赚2560万元,占领了全国市场份额的17%,坐上了中国羽绒服行业销量的头把交椅。
1996年,常熟一家生产“魁克”牌羽绒服的企业老板突然去世。北京、江苏、哈尔滨、山东四大代理商闻讯,立即拎着现金要收买当时名气不错的“魁克”。经过再三的权衡利弊后,高德康当机立断,以400万元的高价收购了“魁克”品牌,并投入1500万元,填补企业原有的大窟窿。
尽管波司登已经占领了制高点,但是缺少兵力在“山腰”部位与层出不穷的二线品牌竞争。为此,高德康再次出奇制胜,打造出包括波司登品牌在内的雪中飞、康博、冰洁、冰飞等“五朵金花”,以不同的市场定位,形成了多品牌抢占市场的格局。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高德康可以随心出牌,应对自如。截至2008年,波司登已连续14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军品牌。
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
出身于农家的高德康,骨子里有着一股永不服输、敢于争先的民族豪气。这般性格也为他坚持创世界名牌,进军国际市场做好了铺垫。
高德康还印象深刻地记得第一次去俄罗斯考察市场的情景,当俄罗斯人听说中国人要来销售羽绒服时,都对此投来不屑一顾的眼光,认为中国货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这次出国考察深深地刺痛了高德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争口气,要扬眉吐气。回国后不久,高德康在自己的公司楼顶上矗立了一块“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巨幅标牌,以此激励自己和员工。
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才能和优质的产品质量,1999年,“波司登”品牌羽绒服第一个以民族服装品牌的名义,成功地打入了以质量要求严苛而著称的瑞士市场,撬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至此,高德康以“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精神,逐渐扩大着波司登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世界领略中国自主品牌的风采。
目前,“波司登”品牌羽绒服已在瑞士、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68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销售,全球羽绒服市场上,每三件中,就有一件是波司登生产的。
历经三十多春秋,高德康从乡村走向了全国,又迈向了世界,创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的成功之路。巧合的是,2006年,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向高德康发来讲学的邀请函。同年12月21日,高德康以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的身份站在了哈佛大学最高讲台上,激情地向哈佛大学的学子们传授着中国企业家品牌经营理念和精神。也因此,高德康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登上哈佛讲坛第一人。
 
【编者点评】
一个生在江南水乡的年轻人,仅仅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就改变了一个行业的世界格局。他的成功实践不仅在羽绒服装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我国民营制造业走向世界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