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集团—李福成
2014-11-01 06:12:48 来源: 浏览:6902 打印
    

全国劳动模范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福成
 

精心酿造美好品质

毕贵索  苏文新  於忻

 
【李福成】
         1954年生,北京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化肥厂电工、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党总支副书记。1983年,调入北京燕京啤酒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常务副厂长,主管生产。1989年,任燕京啤酒厂厂长。1993年起,担任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先后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获得首都杰出人才奖。在20多年的酿造生涯中,李福成先生始终坚守民族信念,敢于挑战洋品牌,使燕京啤酒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光荣地位,为民族品牌的创新发展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人生感悟】
           诚实是为人之本,勤奋是成功之基。
          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李福成
 
 
    李福成是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我国当代著名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短短20多年的奋斗,“燕京”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啤酒厂,发展成为中国啤酒行业最大型啤酒集团之一,并进入了世界啤酒行业前十强,创造了中国啤酒行业的一个神话。
    提起李福成,人们总是说:他的品质,比醇美的燕京啤酒还要醇美,令人回味无穷。
宁可不合资,决不失尊严
    中国啤酒业是最后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行业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50多家外资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几年间,中国啤酒行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几乎全部收编在国外品牌的麾下。当时北京八家啤酒企业,有七家成了国外资本控股企业。
    对于李福成来讲,他并不排斥与外资合作,因为适当、有明确战略目标的引进外资,也是发展民族工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搭上国际列车,会加速企业发展,实现品牌提升。然而,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的目的也很清楚,他们就是要通过控制企业来控制市场,进而削弱国内品牌,张扬和做大自己的品牌。
    合资风潮时,燕京集团公司经过快速健康的发展已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市场地位、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不少国外资本看中了“燕京”。其中有一家国际大型啤酒公司找到燕京,要洽谈合资的事。
    见面伊始,对方代表就拿出一份95项内容的调查资料表,让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谈判代表填写,还趾高气扬地说:如果不填,谈判就不能进行。
    李福成不慌不忙,拿过调查表,浏览了一遍,心想:你这表里面所涉及的内容,全是企业的核心机密呢!既然是合资,就应该是双赢的,平等的。于是,他沉稳地说道:“我们可以填,但也请你们填写相应的95项内容。”
    话音落地,谈判室的气氛顿时沉寂下来。
    外资方自以为沾了个“洋”字,来头大,不肯填表。而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李福成意志坚定,决不让步。
    后来,这次谈判破裂了。
    会后,李福成对大家说:既然是合作谈判,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我们不能为了合资而失去中华民族应有的尊严。谈判初始,他就把我们放到了“被吃掉”的位置上,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合资不是目的,发展民族工业才是根本。
    在啤酒业的合资大潮中,李福成带领燕京人勇敢地扛起了民族啤酒工业的大旗,不但没有将股份卖给外资公司,而且还在其后的发展中从外国人手中收购了一定的股份,并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原来携巨资气势汹汹进入中国啤酒行业的外资企业,却因水土不服,在竞争中失利,黯然撤出中国市场。
宁可停产,决不摘生瓜
    多劳多得,天经地义,可在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第八包装车间由于多干了半个小时,多灌装了几百箱啤酒,不但没多拿一分钱,反而全车间人人扣奖金。
    20世纪最后5年,燕京啤酒销售形势火得不得了。尤其是在旺季,到厂里拉啤酒的车辆每天都排成长龙,至少要排一天队才能拉到货。
    要知道,啤酒的发酵时间是恒定的,发酵时间不够,就达不到优质品的标准,而品牌、质量、服务又是形成燕京啤酒旺销的不二法门,所以,公司生产计划部为了平衡生产,规定各车间每天灌装啤酒不得超过1.6万箱,以确保啤酒的质量。
    1997年7月的一天,第八包装车间的职工在完成当天夜间生产任务后发现,仍然有很多车辆在等酒。车间干部见了,心想:眼下正是销售旺季,为何不抓时间提前灌装些啤酒,为企业多创点效益呢?
    于是,这位车间干部当即拍板,动员大家吃点苦,加加班,多灌装几百箱啤酒,不能让市场断货。咱们断货,就意味着给竞争对手一个市场机会。
    早灌装半天的啤酒,甭说普通消费者,就是行家也不一定品得出来。动机确实是好的。
    但李福成却认为:作为大型啤酒企业,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消费者利益。年产一百万吨啤酒,几百箱啤酒看似微乎其微,但它事关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的市场信誉和职工的质量意识。为此,他立即召集相关领导就此事件进行研究。
    会上决定:第八包装车间提前灌装的几百箱啤酒不计入产量,不进入市场,全车间人均扣2分。月底结算时,人均扣除奖金15元。
    对于公司的决定,许多人开始想不通:多干活又受罪,最后却落得挨批评,扣奖金,这叫什么事情嘛!
    为此,李福成组织了一次全公司的大讨论。通过深入剖析,职工们终于慢慢悟出了其中的危害性,明白了“质量就是企业生命”这个道理,实现了自我教育。
“宁可停产,也不准摘生瓜。”在燕京已经成为为一条铁的纪律。每年啤酒销售旺季,尽管等着要酒的人不少,但燕京从不干“萝卜快了不洗泥”的事。
三请专家
燕京建厂初期,高水平的人才奇缺,李福成为此很是焦虑。
不久,李福成一行几人到欧洲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人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拥有许多高精尖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他灵机一动:“我们何不努力一下,在燕京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想到这里,他笑了。
回国后,他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不久,公司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参观燕京过程中,他发现这位学者看得非常仔细,问的问题也很深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啤酒界很有权威的管敦仪教授,时任中国发酵研究所总工程师。他眼前一亮,我们何不请他到燕京做技术顾问呢?
好不容易打听到了管教授家的住址,李福成立即前去拜访。
落座后,李福成向他详细介绍了燕京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设想,然后诚恳地向他说明来意,希望管教授做公司的技术顾问,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管教授听罢,连忙推辞,谦虚地说:做顾问就不必了。如果你们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径直来找我,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你们解决。话已至此,李福成不好再说什么了。
虽然此次没有成功,但他请管教授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1986年“十一”前夕,李福成又二次前往。这次到管教授家,李福成就燕京的生产、技术等问题与教授谈了许久,两人兴致都很高。李福成又再次提出请他做燕京技术顾问的要求,但教授还是微笑着谢绝了:何必拘泥于形式,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此次又没有成功,但李福成请管教授的决心依然坚定。
1987年,李福成三访教授。由于前两次见面,二人也熟悉了许多,李福成开门见山,提出许多问题,教授一一作答。接着,李福成就国内国际啤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管工聊了起来,还将在企业建立科研所的想法向教授讲了。李福成诚心诚意地讲到:管工,刚才我请教的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讲都是难题,但在您这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你们发酵研究所里有人才,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又那么多,技术资源丰富;而像燕京这样的企业,缺乏高精尖人才,技术力量薄弱,我们之间可以互补呀。如果双方合作,一定是件很好的事情!我们可以无偿提供科研场所、经费,你们出人出力进行实验,直到出成果为止。有了成果,还是研究所的,我们不要。
管教授听到这里,感到很诧异,连忙问:“那你们要什么呢?”
李福成答道:“我们只要优先使用权。”
教授对李福成的提议非常赞同,答应请示一下所领导再给答复。由于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发酵所领导也很赞成。燕京与发酵所签订了合作协议,管敦仪教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燕京技术顾问,享有总工程师的一切权利。
在欢迎大会上,李福成深情地对专家说:燕京是你们的试验基地,各位专家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把自己想法付诸实践,不成功,损失是燕京的。
专家们都被李福成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一住就是半年。在管教授等人精心指导下,许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在燕京率先应用,使燕京的技术工艺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管工帮助下,研制开发出的11度清爽啤酒,其独特的清爽宜人的口味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在年产销量高达70万吨。不仅填补了国内啤酒的一项空白,而且奠定了燕京在全国市场的强势地位。
 
【编者点评】
美好的品质来自道德的精心酝酿。做人行事,概莫能外。
 
 
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燕京1980年建厂,1993年组建集团。现拥有啤酒生产企业22家,相关和附属产品企业8家,啤酒年产销售突破300万吨,总资产达到了100亿元,并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
燕京总部是亚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厂。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国行业百强企业。高品质的燕京啤酒先后荣获“第31届布鲁塞尔国际金奖”、“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全国行业质量评比优质产品奖”。1997年,燕京牌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10年商标商誉价值现已达245.23亿元。目前,燕京啤酒已取得了北京市场85%、华北市场50%、全国市场12%的市场占有率。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稳固世界啤酒前十强位置,力争进入前八强,实现燕京品牌的国际化提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