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农业) 欧永强
2014-11-01 06:12:36 来源: 浏览:4229 打印
    
 


 

情系民生的好书记——欧永强

苏元济
 

1970年,欧永强出生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上塘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26岁那年,他当上了村干部。自从当上村干部那天起,他就希望自己能够为乡亲们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后来,通过选举,他成为村委会主任。1998年,又开始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这一干,就是12年。期间,所在党支部连续6年被芦苞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总支部,2006年还获得中共佛山市委授予的“红旗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他本人则先后获得佛山市三水区十佳青年、三水区优秀共产党员、佛山市青年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广东省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广东省农村青年生产经营能手等荣誉称号。2007年11月,又当选为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这些年来,这位被村民称为“一揽子”书记的他,村里的事,大到修桥铺路,小到村民纠纷,他全管。他带领上塘村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工作目标,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抓改革  促增收  坚定不移

什么都管的欧永强,最操心的是如何增加上塘村民的收入,过上好日子。他几乎不分假日和双休日,一心扑在抓改革、促增收这件事上。

2003年以前,村里的土地分散,高低不平,没有很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村民的收入差异很大,有的村民根本拿不到分红,日子过得很拮据。欧永强心想,如果能将村里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不就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了吗?于是,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反复与村民讨论、协商,率先在三水区开展了以土地为中心的股份制改革,使每个村民都能拿到分红。

说来也真灵。股改以后,土地可耕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亩增加到7000多亩,全村土地承包总收入由原来的11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增幅达173%。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5000多元,一跃变成9800多元,几乎翻了一番。一年下来,平均每个村民可领分红800到1000元。

“要进一步增收,还要提高农业产值!”在取得股份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后,欧永强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把目光看得更远了。他在听取了村民意见后发现,上塘村的农业资源分散,是导致农业产值低的主要原因。“鱼塘旁边是农田,农田又挨着小作坊,太分散,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欧永强带领村干部,对土地进行了大面积的重新规划和开发,大胆地将全村的土地统一划分为鱼塘养殖区、蔬菜种植区、经济开发区、混合种植区等四大区域,形成了合理的土地资源新布局。

现在,欧永强已成功取得国家立项投入资金,准备对7695亩土地全面实行高标准改造,高标准建设7000亩农业园区,引入农业品牌项目,大力扶持蔬菜种植、禽畜养殖和花卉栽培等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上塘网纹瓜、碧绿翡翠节瓜等优质农业品牌,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村民的钱包一日日鼓起来……

解“两难”  惠民众  尽心尽责

“上塘上塘路茫茫,天空落雨水汪汪,羊肠小道路难走,一不小心跌下塘。”

这是一段曾经广泛流传在芦苞镇一带的歌谣,说的是这里交通条件十分落后,道路难行。

1996年,欧永强刚进村委会班子的时候,村里还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水浸路滑,寸步难行。有一回,一辆装满的鸭子农用车开着开着,突然滑到了路边,车上的鸭子全都跑了出来,还差点发生车祸。呱呱乱叫的鸭子声,刺痛了欧永强那颗年轻的心。他心想,如果这条路是水泥路,这车就不会滑到路边、鸭子也就不会跑出来了吧!

“如今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了,该管管村民的日常生活了。”欧永强心里在琢磨。

说来容易,但真要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钱从哪里来?欧永强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走村串巷,磨破嘴皮,发动并组织村里和村里在外工作的热心人士捐款;二是上书政府,申请拨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终于获得了包括香港侨胞潘玉堂先生等仁人善翁的资助,建起了一条3公里长的水泥路,从村委会到各村民小组,彻底改变了“行路难”的困局。诚如《捐款芳名前言》所云:上塘大道原属烂泥道路,高低不平,难以行走。遇上雨天,路烂不堪,路人见之,意见纷纭,虽曾多次修补不能解决。村委会为了彻底整治大道,发动四方人士,得到慷慨捐资,于1999年10月重建此大道,造福桑梓。大道焕然,畅通无阻。

“上塘上塘井水黄,又涩又腥难落肠。几多村民日夜盼,清泉何时到上塘?”

这又是一段曾经流传在芦苞镇一带的歌谣。说的是这里饮水条件差,老百姓盼望能够早日喝上甘甜、卫生的清泉水。

过去,上塘14个村民小组,2300多名村民的生活用水全部依靠水井取水,而这井水又不够卫生,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欧永强在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以后,又把“喝水难”的问题摆上了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议事日程,下决心解决这个事关全体村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村里终于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把北江水厂的自来水管通到了上塘村的每一位村民家里。

捧着清泉般的自来水,村民们感动地说:“欧书记是个实在人。大家有什么问题,他都能看得到,想得到,千方百计解决掉。”

创文明  促和谐  身体力行

过去,上塘村村民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所以,尽管具有土地肥沃、水陆运输方便的优势,也无法发挥。改革开放以后,上塘也和各地一样,在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实行了重大改革,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的转变,传统农业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村民们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村民们在追求时尚、健康、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期望能够充分地了解村外的世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欧永强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他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得努力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有了钱,除了吃好、穿好、用好、住好,还得有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具有强大的后劲。所以,他不失时机,大抓“和谐上塘、乐居上塘、科技上塘”的建设。

他们建成了三水区首个村级体育示范点——灯光蓝球场、足球场、健身房等设施应有尽有;兴建了区内首个村级党员信息学习室,实现村务办公自动化;建成并开通了涵盖党务管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上信访等内容的上塘村村务信息网站。通过定期组织村、组干部观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专题片、举办培训班等,提高了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他们还兴建了村级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公园、农家书屋等等,让村民的业余时间有个好去处。

平时,欧永强工作很忙,人们称他是位“不放假的书记。”每天起床吃完早餐后,他就来到办公室,和其他干部一起讨论当天的重要工作。随后,他便到农业园区去巡查。尽管他很忙,但他也总会忙里偷闲,抽空和村民们打打蓝球,踢踢足球,到文化公园、农家书屋里去转一转,和村民们一起同欢同乐。

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净化了社会风气,陶冶了人们的心灵,也使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看到了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欧永强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在年复一年的烦琐工作中,实现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责任编辑: